中國消費者報訊(記者孫蔚)隨著人們對居住生活品質的要求不斷升級,社區(qū)的成長與人的需求、城市的發(fā)展逐漸形成了有機體。不同城市在居住領域存在一定的差異,那么哪座城市的居住競爭優(yōu)勢更強?如何以一套相對完善的評估體系,展現出人們心目中理想的居住場景?近日,貝殼研究院發(fā)布的城市居住競爭力指數結果顯示,粵港澳大灣區(qū)以78.0分在區(qū)域居住競爭力中拔得頭籌。
據了解,為了評價各個城市在居住領域的競爭力,貝殼研究院以35個重點樣本城市為樣本,圍繞居住成本、居住品質、居住便利、人居環(huán)境四大維度,并選取了29個細分指標,構建了重點城市居住競爭力指數得分排名情況。
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,截至2020年末,我國城鎮(zhèn)常住人口約90199萬人,占總人口比重為63.89%。貝殼研究院客戶研究部負責人閆金強對《中國消費者報》記者表示:“這意味著我國城鎮(zhèn)化率已經超過60%,城鎮(zhèn)化發(fā)展正逐步走向成熟。在此背景下,越來越多的人口向城市集聚,社區(qū)便成了人們在城市空間中棲息的載體。”
從城市等級看,一線城市居住競爭力指數明顯高于新一線及二線城市,并且隨著城市能級下降,指數值也依次下降,兩者表現出強相關關系。一線城市居住競爭力指數均值為85.5分、新一線城市約為70.2分、二線城市約為63.2分。
從區(qū)域格局看,粵港澳大灣區(qū)的居住競爭力指數最高,為78.0分;成渝(成都、重慶)和海峽西岸城市群(福州和廈門)緊隨其后,城市競爭力指數分別為76.7分及73.7分。大灣區(qū)作為中國開放程度最高、經濟活力最強的區(qū)域之一,在人居適宜性方面,同樣表現出較高的競爭力。
“我們把35個城市按區(qū)域劃分,最終納入到12個城市群中,研究發(fā)現,城市群間在居住競爭力指數上分化比較顯著?;浉郯摹⒊捎寮昂{西岸城市群指數較高,遼中南及哈長指數較低。”閆金強告訴《中國消費者報》記者,除此之外,城市群內部的分化也比較顯著,在粵港澳大灣區(qū)內部,深圳及廣州指數較高,東莞指數相對較低;在京津冀城市群,北京居住競爭力指數位居前列,石家莊相對較低;在長三角城市群,杭州、上海、蘇州較高,無錫、合肥相對較低。
分城市來看,35個城市中深圳居住競爭力指數最高,指數得分明顯高于廣州、杭州、成都、北京及上海等城市,排名居于首位。從細分的指標維度看,深圳在樓盤品質度和居住生活便利度方面表現突出。相對完善的社區(qū)內部規(guī)劃配置、多維的交通路網系統(tǒng)、密集分布的商超和餐飲店、豐富的休閑娛樂設施……共同構建起深圳便捷且高質的城市居住生活,也使得其居住競爭力在多個城市中名列前茅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