備受關注的數字人民幣目前正在深圳、蘇州、雄安、成都以及未來的冬奧場景進行內部封閉試點測試。記者從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了解到,內測并不意味著數字人民幣正式落地發(fā)行,既不會影響上市機構商業(yè)運行,也不會對測試環(huán)境之外的人民幣發(fā)行流通體系、金融市場和社會經濟帶來影響。
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對央行數字貨幣進行了清晰定義,即“其功能屬性與紙鈔完全一樣,只不過是數字化形態(tài),是具有價值特征的數字支付工具”。
據悉,央行自2014年開始研究法定數字貨幣。2017年末,經國務院批準,央行組織部分實力雄厚的商業(yè)銀行和有關機構共同開展數字人民幣體系的研發(fā)。目前數字人民幣研發(fā)工作正在穩(wěn)妥推進,數字人民幣體系在堅持雙層運營、M0替代、可控匿名的前提下,基本完成頂層設計、標準制定、功能研發(fā)、聯調測試等工作。
與支付寶、微信支付不同的是,央行數字貨幣的功能和屬性與紙幣相似,只不過形態(tài)是數字化的。而支付寶、微信支付等第三方互聯網支付,走的是商業(yè)銀行存款貨幣結算途徑。
穆長春表示,出于反洗錢的考慮,央行對數字錢包也設置了分級和限額安排。比如,用手機號碼注冊的錢包級別是最低的,只能滿足日常小額支付需求。如果上傳身份證和銀行卡,就可以獲得更高級別的數字錢包;如果去銀行面簽,可能支付就沒有限額。
業(yè)內預計,央行數字貨幣將采用漸進式的推廣方式,從四大行代發(fā)工資用戶及公共服務場景入手,后續(xù)會逐步拓展到互聯網公司及運營商。
